你们对皮影戏了解多少?
(资料图)
作为中国古代非遗产物,皮影戏即便在众多神秘且瑰丽的非遗中,也显得格外冷门。
早年有人曾做过数据调查。截止2020年前后,国家级皮影戏传承人只剩下50人。
如此冷门的艺术,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可能都忘了个干净,甚至再过上几十年,皮影戏是否会被彻底淹没在历史浪潮中都是个未知数。
不过今年年初,皮影戏迎来了个开门红。
国漫《百炼成神》提炼自同名小说,改变成动画后画质一绝,剧情超燃,这样看起来,国漫确实在无声无息间悄悄进步。
不过更让羊激动的是,这部动漫居然利用皮影戏的手法改编成了3D动画,套用官搏一句,“皮影精雕细琢,动画百炼成神。”
在国风传承的道路上创新守正,这一次倒是把正没落着的皮影戏重新拉回了观众视野。
皮影戏的来源
其实皮影戏出现的时间很早,它是西方人口中神奇的“中国影子”,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1200年,比莎翁创造的戏剧早1800年。
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初版的皮影戏。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论写到,“故老相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
盛传当年,汉武帝的爱妃李夫人去世,汉武帝悲痛欲绝。
有一臣子李少翁在外出时偶然遇到邻家顽童手握布娃娃,在阳光下布娃娃的影子栩栩如生。
类似这种影子投射
他借此巧思,用绵帛制成李夫人小像,并准备好支架、幕布等物,以供汉武帝欣赏,而这正是皮影戏最早可追溯的来源。
皮影戏曲
此后的皮影戏发展很快,不但宫廷中可以观赏,民间也流传很多皮影戏班子。
元朝时还流传至西亚、欧洲等地,被当地人称为,“东方魔术般的艺术”,皮影戏在当时达到了顶峰。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皮影戏的形式也越发完善。
从最初用绵帛、木头支架的简易搭建,逐步进化成用驴、牛等动物皮制作,再经过画稿、镂刻、敷彩、排水熨平等精细化的过程。
操作方法也从简易的多人操控却只能控制单一皮影生硬动作,变至单人操控多人物皮影。
皮影的动作幅度更大、速度更快、画面也更加流畅。
成熟的手艺人,单手可以同时操控7、8个皮影,这就使得皮影戏可以从最初的单人映像,变成了可顺畅观看的连续剧。
这种利用光影构造的艺术,还曾一度成为中、欧等地民间文化巅峰的艺术形式。
古老的中式艺术也被正式推上了国际文艺大舞台。
皮影美学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包含剪影小像、乐器、剧本、灯光,还有幕后操控的匠人师傅等表演艺术形式。
皮影、匠人、灯光等于一体
1. 舞美和皮影的互相成就
皮影戏的存在,需要白色幕布做依托,也就是现在电影院的大屏幕。
对于皮影戏而言,光和色的结合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皮影制作的时候,染色一块尤为重视。
多用红、黑等色系或明艳,或浓厚的颜色作为皮影底色,确保即便隔着幕布也能最大限度投射皮影本身 。
色彩本身,是决定剪影是否夺人眼球的核心,而光影,却是决定皮影是否能被清晰而精细传递出来的前提。
和后来模仿发展的电影所需的光影结构有些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相似之处是,两者都是利用照明器材,对拍摄对象布置不同距离、角度、面积和灯光强度,使该场景获得一定的情感效果。
最终的目的都是透过荧幕,达到传情达意,表达情绪的目的,但不同之处在于,电影所需光源更广、更多也更苛刻。
电影本身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光源,主光、辅光,以及修饰光。
其中主光又称“塑形光”,是布光时首先要布置的灯光,它直接决定了整个画面是高调还是低调。
主光源打在演员面部
辅光位置一般在主光的对面,主光产生阴影。
辅光可以削弱阴影,揭示阴影部细节,减小影像反差。主光和辅光的强度对比决定画面是高反差还是低反差。
修饰光则是对被摄物的局部进行修饰塑形的光线,如发光、眼神光、工艺首饰的耀斑光等,使主体环境更加和谐。
皮影戏虽然同样需要光影,但因为衍生环境的差异,对光本身并没有那么高的需求。
一般来说,会在皮影后方的宽架子的上半部放置光源,古代皮影主要靠油灯;现代的皮影戏光源主要有日光灯和LED灯管。
同闪电、云灯、雨灯、水灯配套使用。
皮影戏的投射方式就决定了,它需要利用皮影本身的镂空决定透出光影的差异。
通过或疏或密或深或浅的雕刻,可以显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比如说,不同手法、密度雕刻出来的人脸,在光影下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此外,还会使用皮影的敷彩深浅浓重,设立人物刻板形象符号。
所以皮影戏中很常见的就是红绿搭配,浓墨重彩。
重笔勾勒边缘,敷彩根据人物形象,重点人物颜色更夸张浓烈,可忽略人物连线条勾勒都是轻巧的。
有时候为了投射后效果更凸出,还会在边缘进行补色。
这种舞台设计和皮影本身相辅相成的结构,在传情达意上,往往会更真实,更具象。
2. 文化内涵
皮影戏的存在,可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小像而已,它本质上是一种集文学、音乐,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民间故事。
比如会用皮影戏的手法,讲述西游记:
灵活又生动,丝毫不亚于动画片。
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皮影戏的人物形象比动画版更符合原本形象。
动画也好,电视剧也罢,都太过将孙悟空等拟人化。
但事实上它从始至终都是猴子,皮影戏把他没有被驯化的兽性,没收敛的嘴脸展示得更为明确。
皮影戏善于就地取材,类似《西游记》这般全国向作品之外,本土都还各自保留着自己当地的民俗皮影戏。
口口相传,传阅度很高。
乡土气息浓厚,算是过去初代的影院化存在。
也许其他形式都略比现在的电影院发展滞缓,也许不如后世西方现代电影捕捉细节到位。
但有一项是电影院再如何也比不上的,皮影戏因为本身无法发声。
也无法后期配音,所以需要幕后同时落座一些音乐老师傅,利用乐器制造场景音乐。
再辅以人物唱念做打、皮影翻飞,倒是别具韵味,也正是因此,在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可惜的是,这样具备传承意义的艺术,却发展得并不顺遂。
皮影戏的没落
过去的皮影戏,被具体的分成了四川皮影、湖北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等根据各地风俗习惯、民间习俗不同而衍生的不同流派。
在1500年前,单湖南一地民间就有将近5000余家的皮影戏班子,但是发展到今时今日,皮影戏却逐渐没落。
这门曾让歌德、卓别林都忍不住夸赞的神奇艺术。
还曾被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用进电影《美国往事》,试图借它表达皮影戏是电影的鼻祖,也是人类最早的活动影像的艺术,到底还是日渐消弭。
万事有因才有果,皮影戏的没落其实在其传承过程自带的特点就早该被预料到了。
1. 工艺复杂,耗时长
前面就提到过,自汉武帝时期初现绵帛材质后,后世对于皮影戏的材料选择一直都在更新迭代。
最终定用为驴皮、牛皮、猪皮等,但这些皮并不那么易得。
一张好皮,首先要保证符合该皮影戏流派的所需,比如甘肃陇东的皮影,这地的皮影一般内部结构复杂,剪裁繁琐,对颜色需求度高。
所以在皮质的选择上,也需要易剪切,但又不易破损的类型,一般会选择年轻、毛色黑亮的公牛皮。
这种皮不但材质坚韧,本身还会透出一股透明的青色,适合泼墨重彩。
就算拿到了好皮,处理过程也并不容易,需要先净皮,工程量极大,不但需要将皮放在清水中浸泡。
还需要每隔三、四天就刮一次毛,再次重新浸泡。
周而复始,反复四次甚至以上,才可以进行晾晒,等皮完全透明后才可以进行制作皮影。
2. 画稿丢失
皮影戏过了最初随便创作的年代,开始需要专门的画稿,师傅们要跟着画稿临摹。
原本这些画稿时代相传,由上一代手艺人手手相传,但是1966年发生了一些事情,皮影戏被定性为“破四旧”。
不少资深皮影戏老师傅在当时陨落,画稿也有破损及丢失。
后世虽然有创新填补空位,但非遗之所以迷人就是因为它们从古走到今天,自身所蕴含的古老味道。
3. 收益不可观
如果说前面两个原因尚且都算是客观原因,最后一个就应该是重中之重的主观因素。
不得不承认,想要养成一个出色的皮影戏师傅,需要耗费极长的时间、极大的心力。
从选皮、制皮、晾皮开始,再到画稿、雕刻、敷彩、发汗熨平最后再缀结,这个过程中哪一步都不轻松。
只说雕刻这一块,单刀具就要11、12把,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等。
手艺师傅们需要提前确定要使用的皮制大小,在上面精细雕刻半点不能出错。
这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修炼出来的功夫,但和之相对的是,皮影戏手艺师傅们的收益却并不算高。
羊查看了一下最近关于皮影戏演员的薪资报酬,是2018年的数据,平均工资在6000-7000上下。
这远比演员们、话剧演员的薪酬要低太多。
而能坐上高位的,也多数是在本行业资历深厚的老手艺人们,对于新入行的年轻人而言,前路不可见。
如此一门既费心思,又不得好处的功夫,以人性的弱点来看,逐渐没落也是必然的结果。
只是现在谈起来还是忍不住唏嘘,这份在发源地都在慢慢消失的文化,却在西方备受追捧。
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皮影戏,例如:东南亚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泰国的南雅皮影戏和南德隆皮影戏等。
在美国、德国、法国、奥地利、土耳其等国家都建有皮影戏艺术博物馆,有的还成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可以说,皮影戏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研究学科。
好在从2000年开始,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组织了两届旨在推动古老的木偶皮影艺术薪火相传的全国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大赛。
2011年,中国对皮影戏进行了非遗申请,一经通过,对本文化传承的力度会增进很多。
希望还能有一天可以看到,皮影戏重新焕发生机的一天。
羊知道在现代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皮影戏略显无聊。
但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真的被快餐文化取代,那么消失的不仅是皮影戏,更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毕竟,流淌了成千上万年传承而来的美学,这份源自自然和生命的艺术,不该就这样悄悄遗失。